导航
科研进展

武正军教授、黄锦龙副教授在经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福寿螺性信息素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08-31 作者: 浏览次数:10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一种全球性入侵物种,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物种,并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危害人类健康。现有控制手段的存在局限性:传统化学杀螺剂存在环境污染和非靶标生物风险,急需开发环境友好、物种特异的绿色防控方法。尽管性信息素在昆虫中已被广泛应用,但目前,尚未有针对该螺的环境友好型防控手段(如性信息素)被开发。

  本研究通过整合行为实验、代谢组学分析与田间试验,明确了福寿螺的关键化学生态特征。实验发现,雄性福寿螺对“处女雌螺代谢水”表现出强烈趋性,尤其对其分子量为5–10 kDa的中等超滤组分敏感,而对雄螺或已交配雌螺的代谢水无反应。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从处女雌螺代谢水中筛选出135种上调代谢物,最终锁定4-羟基苯乙酸(4-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4-HPA)为关键引诱物质。行为实验证实,4-HPA专一性吸引雄性,而其结构类似物无效,显示出高度特异性。田间诱捕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其实用性。

  该研究首次从全球恶性入侵物种福寿螺体内鉴定出候选性信息素成分——4-羟基苯乙酸,为开发靶向性、生态友好型种群控制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依赖,降低生态影响。2025年8月18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农林领域权威经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TOP,JCR一区,2-year IF 6.2),我院2021级已毕业硕士研究生莫丽丽为论文第一作者,黄锦龙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武正军教授,硕士研究生蒋新黎、林明媚、周子豪参与本研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60333)、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共同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5c06394

版权所有: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17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伯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