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科研进展

杨皓课题组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喀斯特坡地柑橘园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08-29 作者: 浏览次数:10

  微塑料已成为土壤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对脆弱的喀斯特环境构成威胁。农业生产中,塑料薄膜、灌溉水、堆肥等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其中塑料薄膜回收率低,降解后在土壤中积累影响作物生长,而喀斯特环境土层薄、稳定性低,复杂地形加剧微塑料的积累与迁移,漓江流域喀斯特坡地作为柑橘主产区,当地果园为防冻长期使用薄膜覆盖,叠加其他来源的微塑料迁移,其污染特征及生态影响亟待研究。本研究以该区域柑橘种植土壤为对象,探究土壤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丰度、形状、组成)及生态风险,解析微塑料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微塑料组多样性的关联,揭示微塑料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土壤微塑料平均浓度为 3160±342 个 /kg,显著高于全球平均和中国农业土壤平均浓度,主要来源于农膜和施肥,优势聚合物为 PU、PVC、PET。种植 5 年时碎片比例最高,8 年时纤维比例最高;坡位越高,碎片比例越低,纤维比例越高,颗粒丰度和污染负荷指数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升高、随坡位升高而降低。微塑料通过改变土壤质地、pH、AP 等理化性质,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如细菌能量代谢、真菌共生及腐生营养)。

  本研究通过采用LDIR 8700系统和量子级联激光技术进行的微塑性分析,在满足环境监测及时性要求的同时,实现了复杂土壤基质中精确的颗粒定位和表征,创新引入生态位理论分析土壤微塑性分布格局,揭示土壤微塑性时空动态及其转化机制。这项工作还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喀斯特坡耕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发生特征、来源和生态风险,其中空间异质性和集约化农业实践协同放大了风险。除了传统的丰度分析之外,我们还通过改变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来证明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强调需实施可持续塑料管理策略,以保护喀斯特脆弱农业生态系统。

  2025年7月29日,相关研究结果以“Occurrence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Microplastic Contamination in Citrus Orchard Soils on Karst Sloping Terrains, South China”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期刊Journal of Hazrdous Materials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JCR1区, 五年影响因子12.4)在线发表。论文第一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院2022级生态学研究生艾林、2023级生态学研究生韦铭敏、马姜明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覃云斌博士也参与了本次研究,杨皓副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广西重点研发计划(桂科AB22080071与AB2021AB27009)的共同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9391


图文摘要

版权所有: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17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伯康楼